到底什麼才能被稱之為「咖啡」?

啡香之旅今年是第八年的日更了,竟然“返璞歸真”,開始討論起來到底什麼才能被稱之為咖啡了。我不知道這是我的問題,還是時代快速發展,業態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之後,我們需要回溯一下到底為何而出發了。關於講解咖啡最本源的一些科普性的分享,過往或多或少,在現學現賣當中也寫了一些了。 10001 曾經就和大家站在植物學角度,有著較明確的定義,咖啡樹屬於茜草科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但如果把咖啡放到日常出品,變成我們每個消費者都看得見,喝得到的東西時,這個問題似乎就變得沒那麼簡單了。之所以說,這個定義困難,是因為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咖啡飲品,如果逐層向上游追溯原材料,也許已經讓咖啡“面目全非”,也許它們會帶著新穎別緻的噱頭與旗號,當在高喊吶喊好喝、真棒的時候,又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真的在為一杯咖啡而買單嗎?10002 其實咖啡產業的名稱定義與溯源這件事,一直都算是大家共同知曉是非常重要且深刻的話題,但實際上推動性與顯性化進展是很微小的。就拿老生常談的關於那些特殊處理法的豆子,一些是某某浸泡液處理法、還有一些乾脆就是加入了某些“添加劑”,對於這些術語,業界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可能目前我們所謂常見合理的情況是“浸泡”一詞,是指在咖啡加工過程中將豆子放入某種水果浸泡液中進行發酵,最後產出也會註明是“增味”,這種實驗性處理法打造的豆子,一直都在被追問有關標準、標籤和透明度的問題。由於缺乏明確的定義,因此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解釋,並產生了對透明度和更新術語的需求。所以你近幾年就發現,供需關係的快速迭代與發展,造就了不少新型詞彙,而這些詞彙總是落後於商品與市場的節奏。 10003 所以到底什麼是什麼?如果單純從味道來判斷,我個人覺得有些武斷,如果相較於過去,那麼現在這些真的就半丁點咖啡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有一點不能改變的,那就是咖啡不管怎麼折騰,都肯定具有相同的分子結構,單純從分子結構來判定,聽起來似乎挺科學的。但居然我有查到竟然有利用在棗核、葡萄、菊苣、茶葉提取的咖啡因等混合製成的飲品,其中也有與咖啡的分子結構相匹配的物質(畢竟有咖啡因嘛),但你說這能算是咖啡嗎?裡面半丁點咖啡豆是沒有的呀。 10004 還有就是前陣子我又提及多次的蘑菇咖啡,過去我還親自測評過,這種蘑菇咖啡,不管哪裡產的。裡面的原料都是大同小異。整體來講就是將乾蘑菇萃取物與咖啡粉混合在一起,但說實話,最後幾乎就是犧牲了咖啡的風味。這就讓我聯想到過往探店的時候,但凡有咖啡特調的小店,如果問我的評判標準的話,當中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覺得咖啡特寫,主打的還是圍繞咖啡的衍生品,所以咖啡風味要作為主味,其他是輔助配搭來做層次遞進效果的,如果最後一份特調變成一種酸甜小飲料,似乎就覺得差點意思。 10005 但這些都是每個人主觀的喜好層面的判定,其實你根本找不到任何決定性的定義。所以不同機構基於不同視角,會給出不同的判定邏輯,這取決於誰來評估,例如現在SCA也承認類似酵素或水果等浸泡液發酵實驗性處理法,視為增加咖啡價值的外在屬性,也算是得到權威機構認證。有趣的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就會比較“會做人”,他們會考慮消費者的反饋和企業的遊說努力,換言之,如何定義,還可以徵得公眾意見。例如:2017年歐盟裁定植物奶不能使用「牛奶」一詞。 10006 但我覺得如果某個產業的對外表達更多的權力交給消費者和大眾,其實反而是有點不作為的成分。因為消費者被大量的行銷訊息吞沒,很多概念與定義絕大多數都是遭受行銷裹挾而產生的關聯性記憶,真正抽絲剝繭到底本質是什麼,又有幾人知曉或是去在意呢? 10007 我覺得到底什麼是咖啡,說實話,在乎的還真不是誰來像查字典一般,告訴我它官方的定義。而是我們要清晰知曉,咖啡和其他任何一種事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定存在排他的獨特性存在你總是要定義出咖啡的邊界在哪裡,而不是透過混搭、實驗、聯合、創新等等一系列看似天花亂墜的東西,最後讓人不知何為。10008 所以我覺得w,在面對琳瑯滿目的咖啡種類,到底什麼是你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這當中一定是存在邊界的,也才能讓你逐漸找到最對味的那一杯咖啡。沒人在意一杯咖啡到底如何做出來的,但卻更多的是與最終消費者的觀念有關,建立正確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10009 至少我真的不想看到未來不管是第幾波咖啡浪潮,也真的不要忘記咖啡最原本的味道,我真的不想再看到更多稀奇古怪的處理法,打著實驗與創新的旗號,結果做出一杯…fine,你是小果汁,你贏了的東西。為了新奇或虛假的目的,用任何手段來改變咖啡的風味,都會使優質咖啡大打折扣,對於這件事的觀點,我不接受反駁。 10010 所謂的實驗性咖啡,到底實驗的是咖啡,還是普通善良的廣大咖啡愛好者白老鼠們?到底是資本運作去滿足部分族群的暴利經營,還是真正在著想咖啡的未來?我相信這是每個人內心自有自己的答案。希望不要在嚐盡無數種咖啡之後,突然冒出來這樣的問題,那到底什麼才是咖啡,我覺得蠻無奈又有點可悲的。

文章來自啡香之旅 ,作者啡香之旅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